朱鸿杰/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
尽管2011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64万亿美元,但我对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环境的总体判断是: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内部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乏力
先看外部环境。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经济增长基本上都不尽如人意,预计2012年也难以很快恢复。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 长期的产业空心化导致失业率较高,债台高筑,社会不公正现象日益显著。美国在2011年债务达到上限,公共债务总规模已超过15万亿美元,稳居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美国地方财政自2009年开始紧缩调整,联邦财政目前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2012财年联邦赤字将下降约相当于GDP的1%~2%,这对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
欧洲经济积重难返 欧盟委员会预测,欧元区经济今年轻度衰退。以高福利制度为根源的主权债务危机,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逐步蔓延,已开始影响到德法等国的经济增长。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大多数国家评级,今年2月底,标普再次下调了希腊评级,给他打上“选择性违约”的标签。3月初,穆迪将希腊评级调至最低级。这些无疑将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日本经济前景黯淡 2010年,日本经济刚从金融危机波及中恢复为正增长,2011年初便遭受了对经济社会最具杀伤力的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打击,加上泰国洪灾恶化了制造业供应链问题,经济形势再次黯淡,2011年实际GDP出现负增长。由于灾后重建支出的带动和制造业供应链的逐步恢复,2012年日本经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日本经济的复苏短期受日元升值,长期受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制约,以及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前景不能过分乐观。
中东北非动荡不安 之前可能谁也没能料到,突尼斯的一个小贩之死,竟能掀起这么大的动荡。风波在中东北非此起彼伏,导致很多政权谢幕,国家改朝换代,还有一些人付出生命代价。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持久、稳定的民主与和平。社会和政治动荡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该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前景。
贸易保护此起彼伏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中国经济这边独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多,技术、环境等新壁垒层出不穷。2011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7起。从“人世”到2010年底的十年间,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近700起。不难预计,今后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冲击不会减少。
所幸非洲经济方兴未艾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由2006―2008年间的6%下降至2.5%,不过在2010年回升至4.7%,2011年甚至超过了5%。出口需求的增加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非洲经济开始逐步改善,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股正在成长的新力量显得格外任重而道远。
我国外贸稳定发展面临挑战
再看内部问题。外贸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很多,问题不少,压力很大。
一是人民币汇率风险依然存在 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0%,如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升值幅度更高。预期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对美元仍以升值为主要走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砖国家中的印度、俄罗斯、巴西的货币对美元却在贬值,严重削弱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增加了外贸的汇率风险。
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缓慢 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商业银行因为中小企业缺乏担保和抵质押物,或中小企业经营问题等原因惜贷。即使给予融资支持,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小贷公司的利率更高,可达基准利率的4倍,加上贷款过程中各种费用,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要素成本显著上升,传统优势遭遇挑战 近几年,企业职工的工资增幅平均大约都在10%~12%。2010年和2011年数十个省市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平均超过20%。特别是新生代务工人员对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要求更高,短期迁徙率提高,对企业用工造成不利影响。相比而言,越南和柬埔寨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约为中国的1/2和1/3。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更显著,产品输往欧美可享受更优惠的关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制造业把生产基地和订单转向这些国家。
四是出口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外贸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本身风险承担能力较弱,出口信用险对外贸企业的覆盖率只有10%,很多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风险而不敢接单,或不敢接长单和大单,更倾向于接短单和小单。2011年下半年以来,订单短期化更加明显。2011年10月广交会成交订单中,3个月以内的短单超过一半,3―6个月的订单占了约1/3,超过6个月的订单仅占约10%。
五是制造业“两高一低”,产业分工不利 先看高污染,世界银行环境和经济专家调查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有10个。中国48.1%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现在很多人每天都要关注PM2.5,对空气质量很不放心。再看高能耗,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再说附加值低。如iPhone手机售价四五千人民币,富士康代工生产一部iPhone只有不到7美元的加工费,可见我们制造业附加值有多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世界产业链中,苹果代表美国,富士康代表中国。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外贸稳定增长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与保就业、促民生息息相关。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针对既有矛盾和新的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扩大对外援助,积极创造需求 当前,审时度势地增加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发展能力,将有助于促进南南贸易合作,化解发达国家外需下降带来的困难。应进一步增强对外援助规划的科学性和统一性,采用创新方式提高援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优惠贷款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参与优贷项目的实施,在服务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战略的同时,发挥优贷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作用。
二是推动海外投资,促进产业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新机遇。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许多国家资金贫乏,对新兴国家放宽了投资限制,抵触情绪减弱;全球范围的资产重组机会增加,有利于中国企业购买国外一些拥有关键技术、品牌、研发、营销网络等战略资产的企业,价格也较低;发达国家在环保节能、低碳经济等领域对外合作愿望强烈,为中国对外投资创造了新商机。
三是采取避险措施,应对汇率风险 应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引导外贸企业采取积极措施规避汇率风险。加快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增加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试点范围。适时推出汇率风险保险业务,增强外贸企业承受汇率波动能力。
四是加大融资力度,缓解资金压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增加对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进出口贸易融资支持力度,重点向有订单、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倾斜。可考虑对贸易融资业务试行差异化考核,适当增加对中小外贸企业的风险容忍度。
五是应对贸易摩擦,优化外贸环境 建议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密切跟踪研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公开发布有关风险提示,加大对外应诉力度,重点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和WTO争端解决工作,利用世贸规则和法律法规维护我国利益,促进外贸增长。(选自中国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