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资源成本、低用工成本、低环境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高生产成本时代已经到来。民营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离不开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转变。
一方面是电荒、钱荒、人荒,一方面是高成本、高税负……近年来,中小企业面临的“三荒两高”愈发凸显,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受此影响,加之面临各种投机行为的诱惑,不少中小企业主业退为副业,产业资本变身游资,积极投身于“炒房”、“炒煤”、“炒矿”等领域。“投机行为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长白山)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出这样的警示。
民企发展遭遇新困境
2011年,中小企业“倒闭潮”之说屡见报端,一方面是媒体不断爆出浙江、广东、江苏等地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以至停工、停产、倒闭的新闻;另一方面是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澄清,中小企业倒闭没有扎堆出现,“倒闭潮”之说言过其实。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坦言,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联围绕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全国17个省区市展开了深入调研,发现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成本涨、税费重、融资难,是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普遍面临的三大难题。
庄聪生指出,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增长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成本剧增、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三个方面。在通货膨胀导致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企业还要靠大幅增加工资性支出来缓解“招工难”、“留人难”的困局。据粗略统计,今年中小企业人工成本涨幅都在20%以上。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升高是近年来所有企业面临的现实环境。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占企业支出比重较大,即使面对同样的经营环境,与大型企业相比,其消化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的能力显得非常脆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
与此同时,税费负担偏重和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多年来需要直面的问题。全国工商联调研发现,粗略统计显示,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
对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坦承,去年以来,为了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连续12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又连续提高了银行利率。信贷规模的缩减,致使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据统计,银行信贷基本覆盖大型企业和80%的中型企业,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80%无缘银行信贷,大量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解决燃眉之急,借款利率高达50%~10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对于小型微型企业而言,不贷款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但是高利率贷款又让企业难以承担,企业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庄聪生说。
转型升级是不二选择
在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看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本还在于企业简单依赖于物力、人力资源投入的增加,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过少。“实践表明,我国低资源成本、低用工成本、低环境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高生产成本时代已经到来,民营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离不开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转变。”全哲洙说。
他认为,转型升级不仅是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大量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的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这种转型升级,不仅可以通过工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的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第一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认为,当前,我国劳动资源紧缺的总趋势已经显现,只有开展技术创新才能有效提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与此同时,我国资本供给面临紧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存量资本的质量和效能是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最好途径。
针对近年来大量“山寨”产品通过盗版、克隆、仿制等手段占领中低消费市场的现象,刘迎秋表示,拿来主义无可非议,但拿来的成本已经大幅度上升,现实迫使民营企业首选技术创新。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龙头制造企业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认为,对于当前大量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而言,其转型升级之路必须依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和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这方面,业内龙头企业应利用资金科研优势,依托产业链,带头搞研发,引导中小企业走从贴牌加工到自主设计、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龙头企业应尽的责任,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海南天域集团董事长李冰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进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深入技术研究。
此外,江苏亨通集团董事长崔根良认为,企业应当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将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以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实现企业发展的脱胎换骨。”他说。
“草根企业”呼唤“草根金融”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被视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36条”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
然而,出席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长白山)研讨会的多名企业家表示,“新36条”颁布一年多来,民间资本并未突破传统“弹簧门”、“玻璃门”的制约,进入到更加宽广的领域。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而言,融资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但在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尤为突出。”庄聪生说,当前缓解融资难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树立“草根企业”需要“草根金融”的理念。
他表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缺少有别于大型企业的差异化服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以“短、小、频、急”为主要特点的融资需求,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偏高。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滞后。截至2010年底,全国村镇银行仅开业395家;到201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027家,且多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
“国家应成立更多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让小银行、小贷款公司能够面向三农,面向小型微型企业,为它们提供服务。”庄聪生说。
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缺乏抵押品、信用担保信誉较低等问题,庄聪生认为,银行可以适时创建小型微型企业征信机制,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用管理,规避信用风险。
“民营经济创造了超过50%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百姓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理应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公平对待。”庄聪生说。(国际商报崔静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