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德国,具体到德国企业员工的敬业意识的养成,除了企业自身的重视之外,德国独特的“双轨制”职教制度起到关键作用。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德国青年人在接受常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都要在企业中接受职业培训。不管你将来是卖花、卖肉或者烤面包、酿酒,一定要经过几年的严格职业培训并通过考试。在培训过程中,敬业、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内容。
质量意识在德国企业中形成风气的情况下,有少数质量要求不严的企业就无处藏身了。
“德国制造”像一个“老字号”品牌一样,经过一百多年始终如一的锤炼,“成色”始终不变。德国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彼得・冯・西门子解释为什么“德国制造”质量可靠时说:“这靠的是工作态度,是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质量的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的义务……”
“德国制造”的背后,是严格的制度建设。在德国,有一个严格的法律法规网络规范着企业生产。相应地,所有行业都有严格的监督检测机构。在法律的实施上,德国人照章办事,显得十分“无情”。笔者初到德国考驾照,就曾因为当时认为可以“通融”的疏忽而遭到失败,从而也知道表面平和的考官眼里“揉不得沙子”。
从“德国制造”的可靠中,可以溯源到更深的文化背景的原因。首先是来自宗教的影响。比如德语“职业”一词,就有“天职”的意思,这也意味着人们把对上帝的忠诚移植到了对职业和工作的尽心尽力中。反映在企业经营上,企业运作不仅是为经济利益,遵守企业道德、精致制造产品更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义务。
“德国制造”的高质量,也应很大程度归结到长期有意识的民族精神教育。一百多年前开始,普鲁士王朝就注重对整个民族的敬业、讲究精确等素质的培养。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这当然也体现在企业道德精神的培育上。在这种培育下,“德国制造”的高品质,也早在19世纪末期开始就逐渐确立声望。
说到德国人的质量意识,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我和兰州一起学习过的一个同学于坤总经理聊天,他谈到了在本次北京车展参观的经历,使他非常震撼。我听了这个事以后,也被深深地触动了。
在北京车展正式展出的头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看到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布展及展示演练的一幕。当展位施工完毕后,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他们发现身高1.9米左右的几个大个子德国人在认真地清扫擦拭着地面、展台。其中有一位对两块装饰板夹缝之间的油漆用小刀一点一点地清理,还有几个人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擦拭地面。当问起这些人的时候,旁边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都是从德国总部以及在大中华区的高管人员。
他说:你从中可以发现他们那种对工作精益求精,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车,更重要展示的是他们自己的人品,他们德国民族的精神。
为了第二天的展示效果,他们反复练习着一个动作,就是将遮盖在汽车上红色绒布打开,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于总说:我看他们练了二十几次都不满意,直到他离开这个展位的时候,他们还在练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完美来源于多次反复的练习。由此,你不用怀疑他们的产品与服务质量。
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几乎已经成了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是不必过多外来约束而自动履行的行为。(任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