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以来,人民币升值加速。12日,人民币兑美元冲破6.38关口,已5次刷新汇改以来新高。陷入“长单不敢接,短单吃不饱”尴尬境地的出口企业,除了探路技术性汇兑方式进行自救,其“走出去”的步伐也越发强劲。
最近,长春德大有限公司黄经理心情不太好,因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又“缩水”了。“现在企业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得太快了!”黄经理对记者直言。半个月前,汇率还在6.5左右徘徊,没过几天就突破6.4了。“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单也不敢接呀。”
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攀高峰,中间价首破6.4关口,这对出口企业几乎是致命一击,放弃出口业务犹如断臂,勉强“抗住”没有毛利的出口业务则如梗在喉,陷入尴尬境地的出口企业不得不选择“走出去”,到海外建厂。
“长单不敢接,短单吃不饱”
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刷新汇改以来高点,截止记者发稿前,已攀升至6.38。这已经是人民币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创新高。进入8月以来,人民币升值加速,已5次刷新汇改以来新高。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出口企业纷纷向记者大吐苦水,迫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生意越来越难做。自年初以来,人民币己经升值超过3.1%,我国出口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因此“蒸发”。
安徽一家丝绸企业经理曹迎春透露说,2008年汇改以来,公司因为汇率风险产生的亏损,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达到50~60万元,少的时候也有近20万元。“国内至少三分之一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运营都会在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的情况下陷入亏损的状态。”曹迎春如是对记者说。
有着近20年出口企业经营经验的她告诉记者,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企业早有心理准备,现在只能尽可能多地采取提前结汇等方法规避风险。“对于老客户,原来一笔订单只需提前支付20%~30%定金,现在我们统一要求支付50%,”曹迎春无奈地对记者说,“这样做,希望尽量能减少点损失。”
沈阳经实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玩具出口商,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市场。海外销售负责人刘阳告诉记者,其企业早已对此做好准备,“因为毛绒玩具的出货周期长,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签订订单时,都是按照1:6.2的汇率报价。”不过刘阳同时表示,利润变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人民币每升值1%,企业净利润就减少1%。目前,为应对汇率的急剧变化,企业已将报价有效期从6-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3~6个月,以规避汇率风险。
但是,曹迎春对记者表示,这些手段与频繁变化的汇款相比,仍是杯水车薪,不少出口企业仍深陷于“长单不敢接、短单吃不饱”的尴尬境地。
倒逼企业转型
在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书林看来,虽然目前还不能作出全球经济是否“二次探底”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欧美经济的疲软,已经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张书林对此建议,出口企业要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出口变局。“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采取创立自主品牌、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等长远发展策略。”“如果进出口商自己没有工厂,价格上就没有优势,和国内其他供应商的竞争力弱。”刘阳如是说。
他对海外建厂一举表示赞同,刘阳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和订单不足几乎是所有出口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近年来,为了取得价格优势,国内不少出口企业开发海外资源的意识增强,很多企业在同外贸公司合作的同时,逐渐开始将工厂转移到海外。
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张书林给出的建议是,采取一些技术性汇兑方式进行“自救”。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目前,企业可使用的汇率避险方式主要包括:贸易融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等等。
“不过,人民币升值,是危机亦是机遇。”张书林预计,未来人民币仍将保持升值态势。他建议有能力的企业应“走出去”,到国外投资设厂,中小外贸企业也应积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国际商报 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