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中国外贸企业的生产订单渐渐多了起来。然而,表面上的繁荣并没有减轻中国企业的生存压力。实际上,他们还是不得不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及"民工荒"等诸多问题。
订单充足
近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环球资源等机构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出口企业对中国经济仍旧保持乐观,对世界经济的悲观情绪也略有改善,逾70%受访企业目前手中订单充足。但在全球经济低迷、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困扰下,企业订单指数呈下降趋势,外贸企业对下半年出口形势仍持谨慎乐观。
据了解,本次中国出口企业景气调查共收到1386 份问卷,大部分企业分布在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占66.1%。调查显示,3.39%的企业订单很多,不再接受新订单;26.12%的企业订单充足,需要满负荷运转;42.86%的企业订单较多,能维持正常生产;仅有27.63%的企业订单不足,生产时断时续。记者从部分出口企业了解到,今年3 月份以来,出口企业的生产经历了由冷清到满负荷运作的运程。从订单的来源分析,欧美等传统市场买家的订单数量增长并不明显,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买家更为活跃。
中国产品价格低廉是产品畅销的因素之一,但国际市场目前也逐渐开始对中国品牌有一定要求。然而,大部分出口企业表示,出口行业的景气度在下降,并不看好下半年的出口形势,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 目前,中山灯饰厂已经形成了外贸产业集群,拥有专业化分工协作,吸引了不少国外进出口商的订单,尤其是圣诞节的出口订单,企业已经接到了好几笔,一下子根本做不完。"中山戈得照明厂负责人表示,公司如今一时也找不到那么多生产工人。
隐忧再现
订单虽然多了,但是外贸企业的生存压力依旧很大,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今年订单虽然很多,但是企业利润已经没法和金融危机前相比了。"石狮市一家玩具出口厂负责人说。他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原材料成本支出增加了10%至25%。更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力成本增加几乎令企业利润归零。"3 年以前,一个工人每个月的薪水大概在600 元至800 元之间,而今,这一成本已经达到了1800 元。况且,即使是这样的薪水,也不一定能招聘到熟练的工人,目前公司普通工人缺口还很大。"该负责人表示,"用工难"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将成为困扰企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我们目前甚至在考虑是否将企业搬至海外,以降低生产成本。"该负责人透露,企业已经有此计划。很多外贸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今年经济出现好转,买家回来了,但是同时要求却变得更高了。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品质、价格、信誉、灵活度、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新兴市场的特殊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钢表示,外贸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很复杂。欧美传统市场出现下滑趋势,这导致中国的生意比以前难做了。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增加及劳动力在成本上升都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未来的竞争中,企业将面临一轮"淘汰赛",整个外贸行业的结构带来一次调整。
记者手记:订单多了,利润降了,这无疑揭示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一种生存状态。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出口增长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企业唯有打破传统低价竞争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盈利空间,方能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企业模式的改变,中国外贸经济结构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毫无疑问,欧美经济在短时间内复苏并不可能。在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解决中国企业产能过剩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仍是以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来进行生死"决斗",那么受伤的不仅是中国企业,更是整个中国外贸行业。可以这么说,虽然目前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在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对中国外贸企业的严峻考验才刚刚开始。(中国贸易报 杨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