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住在手订单的利润是眼下外贸企业日夜思考的问题。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107届广交会上,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接单谨慎,据记者了解,3个月以内的短单占据了成交总额的53%之多。
“就算客户有签订长单的意向,我们也要经过反复的考虑。以出口服装为例,从接单到出口一般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如何变化都无法预计,成本很难控制。”广东一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他同时透露,目前,很多面料厂和纱厂已经不太敢接下游企业比较大的订单,而是“用多少订多少,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原材料价格将如何波动”。
这样的反复斟酌也得到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先生的认同。“原材料的涨幅要比预期快得多,客户希望签长单我们也不敢接,反而是小订单、多批量是目前较为稳妥的选择。”
广交会上的价格博弈让众多参展企业感到无奈:虽有订单在手,却不知利润几何。而这一无奈也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外贸企业面临的颇具共性的问题。
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向记者直言,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效益、保利润。“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本来就相当薄,净利润低于2%的订单不能再接。”
吴先生指出,长期以来,外贸企业最关注的往往是出口规模如何变化,而如今最应该考虑的则是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他将能力建设进一步细分为原料控制、产品研发、品牌管理、终端营销以及资源集成等几个方面,“这是一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广交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陈朝仁也指出,事实证明,具有生产基地、产业链长的出口企业显示了较强的成本消化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记者在第107届广交会采访时还发现,同两个月前相比,如今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担忧已经让位于原材料价格的高涨,追溯其原因不难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高层在4月份关于汇率问题的明确表态,给出口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是,随着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临近,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再度升温。无论如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外在的压力因素或许又要经历一番此消彼长的较量,在波动中前行,无疑将考验企业的“伸缩能力”。(国际商报 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