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似乎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澳新银行(ANZ)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对于饱受反倾销困扰的中国出口行业来说,“出口第一”的招牌,加上被不断诟病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可能导致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个“第一”,对于出口商来说,可能意味着更加严峻的外贸形势。
世贸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已是深受各国反倾销之难的国家。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已经启动了一轮接一轮的反倾销调查,更意味深长的是,之前总是习惯性“不了了之”的反倾销调查,现在却总是会被加上一个沉重的尾巴――惩罚性关税。尽管包括很多美国学者在内的经济学家们都认为这种调查是一个“双输”的游戏,但事实上,在主流经济学界,很多赞同贸易保护的观点已经开始逐渐走到聚光灯下。刘利刚相信,一旦贸易保护等议题发酵而成为政客的辩论依据,在实际政策制订中,中国又将会像1980年代的日本一样,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战。
刘利刚认为,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应对目前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局面,最重要的仍然是调整经济结构,以保证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的3到5年内实现“再平衡”,同时,中国要使要素市场的发展更加合理化,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并减少出口补贴,保证出口和内需的平衡。另外,而为了避免“美元陷阱”,中国需要将外汇储备多元化,并努力将外汇储备转化为资源和大宗商品,同时,加快资本输出,保证经常项目帐户和资本项目帐户的平衡,使中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然而,一项更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工作却是,中国也需要占领世界“舆论高地”,与所谓的经济大师们辩论一番。(国际商务内参第143期 刘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