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20:00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饱和性竞争,是从别人碗里抢饭 [发布时间]:2010-01-25

返回 打印

    准备进入的市场是什么状况,是企业必须首先看清的对象。这里我们需要引进一个“饱和性竞争”的概念。饱和和非饱和性竞争是判断市场状态的重要前提条件,企业领导如不首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冒然进入,无异于盲人骑瞎马!何为非饱和竞争,举个例子说明,假如把全球版图画做一个跑马场,你在南极圈地,我在北极圈地。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利,中间还有众多处女地等待我们去开发。反之,饱和竞争是指世界市场已被瓜分完毕,你我的赢利范围互相重叠,已无空隙可去开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内市场也早已进入饱和型竞争阶段。当出口企业掉头国内市场时,无异于从别人碗里抢饭吃。不仅消费者不认同,而且还会遭遇原市场占领者的围追堵截。
  我们通常看法是:出口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管理严格,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高,了解国际市场等优点。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政府和民众轻易地认为:没关系,可以出口转内销吗,西方不亮东方亮。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了解产品和商品变化过程所致。从产品到商品要走过5个阶段:研发生产、包装入市、通道建设、市场培育、售后服务。这个过程被马克思称为:“危险的跳跃”。由于30年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是外商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国外市场终端由外商运营。这意味着我们仅掌握第一阶段。据调研,国外市场平均售价10美元的商品,加工费仅30美分。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的工厂只收取加工费这点儿可怜的利润。国人以为外商真获得9.7美元的暴利吗?殊不知,5个阶段平均需要投入的各种费用约占商品售价的80%左右。换句话说,加工型出口企业转入内销,即使是市场的空白点,也不仅须投入原来未投入的从产品到商品5个阶段的全部人力、物力,而且还须假以时日,在消费者中树立起品牌,才能获得效果(当然也可能失败)。对某些企业来讲,出口转内销无异于掉头重来。
  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成果是严峻考验,也是我们跨越历史阶段的必由之路。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出口型企业的领导者们应该下定决心,发扬当年的创业精神和30年企业管理经验,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实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认真研究国内市场特点,选准突破口,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内销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再创辉煌。我们毕竟要走这条路。
  (资深企业策划、河北大学客座教授李路)

Copyright © 2008 www.zseafe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主办方: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