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北国正是银装素裹千里冰封,而千里之外的南国则是一派喜庆春意盎然。随着元旦钟声的即将响起,一个有着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正在向我们走来,历经十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终于修成正果。
随着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也发生着积极的改变:由侧重一般贸易向全面合作快速发展,双方正由各自独立的板块市场走向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市场;商会、企业和个人间的合作日益活跃、密切,正由政府主导行为向民间自觉行为扩展;中国与东盟间的投资正由东盟企业在中国大量进行单向投资,向中国与东盟间双向投资的方向发展。按照《货物贸易协议》,对中国和东盟老成员国,正常产品在2010年1月1日关税将最终削减为零。2015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正常产品的关税也将降为零。
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给企业带来更多实在的商机。自贸区实现零关税以及贸易便利化,对企业的产品出口大为有利。对中国而言,自贸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产业分工链,还有利于促进国内改革开放,打开南下通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助力,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积累经验。对东盟国家来说,则可从中国得到更多经济支持,利用中国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实力、工业体系和市场缓冲力,带动本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应对跨国公司挑战,共同促进对国际市场的出口。
在充满憧憬与喜悦的同时,我们对自贸区的利害关系也应保持客观的态度。有不少专家对自贸区建成后的未来作出提醒: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的投资贸易将更加频繁,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时,首先要对东盟市场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部分国家或许会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设置“隐性壁垒”,自贸区建成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将逐步被打破,一些与东盟同质化较严重的出口产品可能对东盟国家相关行业造成冲击,东盟国家很可能利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他们不会直接出台违反WTO规则的条款,但“非关税”的软性条款和技术性壁垒实际上已经出现。‘10+1’的落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比方说在产品的质量认证过程中,有些国家的某些部门会拖延检验时间。
此外,专业人士估计,从过去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表现看,“走出去”后常有降价竞争,这种机会主义可能会对市场形成新的一轮冲击,当地的经销商和传统的竞争格局乃至价格秩序都会洗牌。开发东盟新市场应该是有序的,在媒体的大规模宣传下,如果企业一哄而上、恶性竞争,将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自我保护”成中国企业面临的课题。
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商贸机遇和挑战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对准了东盟这块投资贸易热土。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开启亚洲合作新时代。(选自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