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坚:(商务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国的进出口规模总量下降,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有所增长。这在表明危机期间我国外贸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领域的投资。由于投资过度扩张,国内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国内市场根本无力消化过多产能的背景下,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然而在危机时刻,受外需萎缩影响,产能过剩行业必然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与各国竞争日趋加剧,我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需大幅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削弱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的效果,阻碍经济复苏。
但应该看到,利用危机“倒逼机制”也可以助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在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增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抢抓结构调整机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动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迎难而上,取得突破。
在这次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就在“倒逼机制”的压力下,在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改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中国产品形象。海尔集团电器产业公司通过实施“出口创牌”的海外战略,将欧洲市场产品定位在三门冰箱等高端化产品上,提升品牌形象,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今年前10个月,其累计出口超过20亿美元,同比增长0.2%,实现出口增长。
构建海外销售网络,延伸赢利环节。格兰仕在美国市场通过租赁品牌特许权3~5年的方式,取得了部分品牌海外市场的使用权和销售渠道,提高了赢利空间。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发展后劲。宁波申洲国际集团坚持科技型发展,在纺织服装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该公司引进技术和投入技改资金超过20亿元,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建立开发和设计中心。今年1~9月,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36.8%,利润增长118%。
技术领先驱动,推动自主创新。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针对危机时期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客户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
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度过危机。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主力产品的销售方向,将原先旺销的集装箱船、散伙船等海运市场,转向工程作业船舶、海洋工程船舶和内河长江航运船舶市场。今年,预计相关经济指标同比增长15%~20%。
抓住市场机会,创新商业模式。宁波神化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创新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低迷时签订长期合约,整合金属镍供销链,坚持和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虚拟和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优势,通过进口、转口和国内分销三个渠道的灵活运作,通过国内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统筹运作,大大提高了金属镍流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和价格话语权。今年1~9月,该公司销售同比增长了150%。
调整经济策略,规避海外市场风险。温州东艺鞋业公司曾在俄罗斯灰色清关中受到较大损失,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俄罗斯商人直接请到工厂,专门针对俄罗斯市场设计产品,出口增长了一倍。
强化内部管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山西大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在危机期间,狠抓内部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单位产品销售额的耗电量下降30%,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7%,今年前10个月企业利润环比上涨20%。
对企业来说,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那些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的企业,一定能够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发展中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