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对世界主要货币在不同时点呈现出有升有降的特点,但总体上对美元和欧元走势相异: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升值的,而兑欧元汇率则在贬值。
虽然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总体上仍处降势,但从4月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由贬转升,继1~3月累计贬值3.8%之后,4月显著升值1.6%,5月份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再升值1.1%,但到6月份又下跌0.5%。这种状况似乎预示着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将出现拐点,走出持续贬值局面而趋于稳定并将逐步升值。
美元贬值助推欧元升值分析人民币兑欧元持续贬值的原因离不开美元,因为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是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国际货币市场美元对欧元汇率决定的,尽管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在逐渐升值,但欧元对美元升得更多,美元的大幅贬值才是欧元升值背后的深层原因。
国际市场上欧元对美元汇率的这种变动趋势与美欧经济形势及其相关政策有很大关系,首先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增长放慢并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导致投资风险增大,而欧元区总体经济形势好于美国;其次是美联储为振兴经济而连续大幅度调低利率,导致美国与欧元区利差进一步加大;第三,美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逆差也削弱了美元的地位,一些国家减少了其外汇储备中的美元份额;第四,美国事实上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默许美元贬值,以促进出口,刺激经济增长。正是在内外因的双重影响下导致欧元加速走高,并逐渐显现对其出口的压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自2008年7月中旬起,美元的持续贬值走到了尽头,转而开始升值,并带动了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升值步伐,其中,下列因素起了支撑作用。首先是在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基本层面的对比上,出现了有利于美元汇率反弹的迹象,第二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长0.7%,而欧元区15国则出现了0.2%的下降;其次是国际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进一步提振了美元;第三是同在全球新一波金融危机浪潮的冲击下,美欧的救市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美国较早推出了救市计划和经济刺激方案,而欧洲多是各自为战,欧盟成员国就总额2200亿欧元财政刺激计划存在严重分歧,加之各成员国之间难以协同行动,继续打压欧元;第四,尽管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投入巨资救市并进行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活动,但目前来看依然难以重振市场信心,流动性紧张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投资者再度解除高风险头寸并买进美元避险;第五,为了能够顺利融资,美国官方也会支持强势美元,以吸引资金流入美国。
汇率走低易导致贸易摩擦虽然欧元集团主席容克承认“弱势美元是最糟糕的事”,但欧洲不愿再独力承担弱势美元的压力,而对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有所期待,容克表示,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为20%~25%,由此造成中国对欧贸易顺差增加等许多问题,除非人民币升值,否则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所难免。
近年来,中欧贸易顺差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远远超过了中美贸易顺差,2006和2007年中欧贸易顺差的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同期中美贸易顺差增幅则从26.4%降至13.2%,这其中当然不能说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加速升值而对欧元汇率持续贬值毫无关系。中国对欧盟出口的迅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导致与欧盟一些成员国在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中国产品具有的价格的比较优势,给当地的制造商和就业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引发双边贸易摩擦不断,甚至产生了一些激烈冲突,欧盟相关成员国和行业内贸易保护主义高涨,并对其整体的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中国输欧产品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价格,近两年人民币对欧元的持续贬值进一步强化了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对中方出口的迅速扩大不无影响,相对而言进口方面则略显不足,导致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出口额达2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2%,自欧盟的进口额为1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4%,二者相差近7个百分点,加之出口额基数本就远超进口额,所以导致中方顺差规模急剧扩大,已越过千亿美元,迅速上升至1342.3亿美元,同比剧增34.9%。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目前只有奥地利和马耳他在对华贸易中分别存在9.1亿美元和0.5亿美元的顺差,其他25个国家均呈逆差状态。由于香港地区主要承载了内地产品的转口任务,所以欧盟事实上是继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而中国则是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这显然令欧盟特别是一些成员感到难以承受,屡次就此对中国政府表达关注之情,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
针对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变动的建议
第一、采取措施努力平衡中欧贸易。是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日益加剧带热了人民币汇率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缓解中方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
第二、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并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情况下,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在金融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同时这也是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形势下,转变增长方式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内在需要。
第三、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出口的过多依赖,缓解贸易摩擦。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明显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稳定性。一方面,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遭到了相关贸易伙伴特别是欧美越来越强烈的抵制,采取对中国商品加征进口关税的措施并迫使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过多的投资带来产能增加过快,而国内最终消费不足,造成了企业经营上的困难,只能越来越多地依靠出口获利,企业竞相出口的结果使大量中国产品涌向海外市场,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中国政府已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早在2004年的一次会议上就承诺让经济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将重点向消费转移,这样既能保持经济的均衡和稳定发展,又有助于减少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特别是对欧美地区,以缓解贸易摩擦,并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 李惠瑛 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