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市场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低迷,并在几年内尚无上升迹象。尤其是今年,世界新船订单同比减少67%左右。散货船订单更是少之又少。由于造船产能过剩,船东有造船的意向,多家船企压价“抢”订单,将船价压得很低, 尽了微薄的利润。又因为造船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航运市场又低迷,所以银行对造船贷款有顾虑,口子收得比较紧。以低价接到新船,付款条件也十分苛刻。一般在建造期,船东支付10%-30%的船款,还有70%-90%的船款,要待交船和实船抵押贷款后才付清。船企不但是低价亏本接单,尚要垫资造船。许多船企有新船订单,但开不出银行保函,只能通过第三方转开保函,这样又加大船企的财务费用。如果长此以往,许多优秀的造船企业也会被拖垮。好在最近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工作全面部署,对船舶企业而言,国家税费、融资成本,可能会减少一些。但真正要使企业走出困境,还需从企业内部降本增效做起。
降低成本,是指通过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杜绝浪费,使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降下来。船舶企业降低成本有多种途径。以下作具体分析:
首先船舶企业要切实做细、做深、做准生产设计,通过仿真技术在电脑中造船,在虚拟造船中,提高造船精度。目前有许多船企,生产设计的平均差错率为6%左右,是否可将差错率降低到2%左右,减少4%的差错率。按返工的工时是标准工时4倍,材料浪费是标准用料的2.5倍计算,能节省工时16%,节省材料费用10%。造船的材料按船价的25%来计算(不包括设备费用),这样可节约材料成本达船价的2.5个百分点,提高工效16%。同时做细,做准生产设计,使生产计划能安排得比较准确,减少工时浪费,做到有序生产保证质量、安全和船期。生产主计划准了,物资采购、资金占用等子计划也能做得比较准。使大量的船用设备能在总装前到货,减少仓储费用和资金占用,这样节约的费用起码也有1-2个船价的百分点。
目前许多中小船企的钢材利用率还有提高的空间。首制船的钢材利用率为86%左右,后续船钢材的利用率可达90%左右。是否在生产设计中通过精心套料,使首制船的钢材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后续船的钢材利用率提高个2个百分点,这样在提高造船钢材利用率这一关中就可以节约1-2个船价的百分点。
中小船企减少大型设备的占用,利用平台有偿使用设计等软件也可以节约一些成本。例如tribon船舶设计软件正版一套比较贵,一家企业购置有些伤料,可利用云计算平台,让平台购置后给中小船企有偿使用。有些大型设备如船舶艏艉曲面分段的加工设备,大厂购置后,可以略高于成本价有偿为小厂加工。节省设备费用,做到资源共享、有偿使用。同时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做好日常的点检工作,维护设备完好,增长设备的寿命。不但可保证工件的质量,也能为企业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抓好能源管理,节约点滴能耗,合理调度峰谷电,也可为企业节约一些费用。
舟山船舶企业要彻底转换造船模式,按现代化造船模式按区域进行设计、生产和外包,运用先进自动化工具,例如自动焊接机和焊接机器人,优化造船工艺,建立标准化造船体系,这也能提高15-20%的工效。
抓好劳务队建设,把劳务队纳入公司管理,提高生产工人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现场一线工人是关键,抓好劳务队管理工作,成功率就达到了一半以上。
另外,船企要在做好降本增效工作同时抓好基础管理工作、抓好数据管理、标准化等项工作,做好二化融合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做细、做准生产设计,转换造船模式,抓好计划管理,减少企业软硬件资产的占用,抓好劳务队管理等措施,使造船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船价的5-6个百分点,提高工效30%左右。这样在国家税收、资金宽松的环境下,只有厉行企业内部降本增效才能使企业走出困境。企业也好,劳务队也好,有了利润才有技术创新的干劲。企业在二化融合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船舶建造智能化。 (傅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