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锐减、船价滑坡、成本高企、资金断链……经过痛苦、漫长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美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和侵蚀.全球船舶工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船舶工业也进入了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沉沦,还是崛起?已经成为众多船舶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道生死攸关的选择题。毋庸讳言,在危机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业困境中,一些船企注定会倒下,但更多的企业还是会努力地转型求生。因为,船企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转型,不在痛苦中转型,就在等待中“死亡”。
有据可考,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中,今天大都已经陨落,他们不是被兼并,就是已经破产。这些企业之“殇”,均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顺境时故步自封,未能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产品、产业升级,调整战略布局,而陷入逆境时又缺乏求生必胜的信心以及转型自救的良方,最终只能黯然“退场”。反观那些成功的“百年老店”,发展顺利时,他们没有头脑发热,盲目扩张;当危机来临时,他们也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通过转型、变革、创新保持活力,渡过了一道道难关,始终屹立不倒。
转型是现代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无论是面对困境求生存的被动式策略转型,抑或是基于长远发展规划的主动式战略转型,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痛苦而必要的过程。转型的阵痛在于,熟悉的事情不好干,对新事物又不甚了解,未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船舶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转型升级之路将极为不平坦。下一站在哪里?对长期在传统模式下长袖善舞的众多船企来说,无疑是一次痛苦的涅 抉择。
转型艰难,但势在必行。危机,已经成为一部汰弱留强的加速器,也是对中国船舶工业的一次全面洗礼。能否在这场洗礼中脱颖而出,转型显得尤为关键。当然,要想转型,就必须直面新的对手杀出重围.就必须克服惯性创造新的轨迹.就必须耐住寂寞忍受孤独和失败。同时,转型又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当企业在一个新的战场稳住阵脚纵横驰骋时,天地何等广阔!
转型之路,态度决定一切。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安于现状,他们患得患失,不甘舍弃眼前的利益,哪怕这点儿利益正在逐渐消失,也不愿“冒险”去尝试踏上一片新的大陆,哪怕那里有更大的机会。因此,任凭这种人性弱点如野草般生长,是断不会有创新、断不可能转型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的时代,经济形势在变,市场环境在变,竞争格局在变,客户在变,技术也在变,一切都在变。残酷的市场现状已不允许船企再靠拼规模和资源来实现赢利,如果要赚完“发展老路上最后的一分钱”才知道罢手,那么只会自断生路。要实现转型,就必须有力吞万里的气势,有杀伐决断的胆魄,有壮士断腕的果敢,有攻城略地的手段,当然,转型之路绝不会一马平川,这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路上注定有倒下者,但真正的勇士,绝不会因为畏惧而裹足不前,他们可能另辟蹊径,但绝不会半途而废。只有用智慧、勇气和担当挣脱束缚,打破樊篱,才能杀出一条转型发展的血路。
转型之路,细节决定成败。转型之难,难在所转之地是一个陌生领域,就是人们常说的“跨界”。稍有不慎.轻者落个爱折腾、不务正业的名声,重则血本无归,铩羽而回。然而,企业并非不能跨界,劳斯莱斯是顶级名车,同时也是卓越的飞机发动机品牌;三星是当今电子产品的翘楚,也是世界最大的造船集团之一。因此,要想成功转型,必须专业、专注,要有把一个产业做好做精的决心;必须在战略上“逆势而上”,在战术上“顺势而为”;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在资源配置方式、运营模式、组织方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转变,以控制转型之中的风险。
转型之路,创新决定未来。当前,全球已进入一个技术快速升级的时代.创新也成为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靠低价位、低品质产品抢夺市场的船企将逐渐被淘汰,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能真正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型也意味着“转行”,是要进入别人的领地,要想“虎口夺食”,就必须比竞争对手付出更多,没有创新,永远只能成为跟随者。转型,还要和别人比速度。当一家企业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刚刚处于生长期时,竞争对手早已经进入成长期、成熟期了,没有速度,就没有竞争优势。其实,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先导性作用,改变技术跟随者的角色,实现弯道超车。
转型,知易行难,但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只因事在人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论语》。”真正的强者,身处逆境,愈挫愈勇。经验,会在疼痛中习得;成长,将在纠结中完成。转型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前景将会光明,我们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梦想,总会有道路通往。
转型之路,到底在何方?其实,过河的石头已经在我们脚下,路,也在我们脚下。转型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在泥土里踏下坚实脚印,哪怕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泥泞……(李忠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