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死在明天晚上。”阿里巴巴老总马云这句名言可谓一语成谶。全球经济在低迷中徘徊,还来不及享受“世外桃源”遐想的中国出口企业猛地惊醒―――灾难已来到身边。处在同一个国际贸易链条中,独善其身是不可能了。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决不能倒下,在这非常时刻,谁能挺住谁就有希望见到第二天的太阳,很残酷也很现实,究竟怎样武装自己来渡过这场寒冬是现在每个企业面对的头等难题。
从媒体报道中,从一系列的贸易数据中我们知道,已经有很大一批企业葬身于风暴中,而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也许在刚刚联系的电话中得知了对方失业的消息、降薪的遭遇。现在,无论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是菜市场上的小贩,他们口中居然有了相同的话题,那就是经济危机。可见,这场全球性经济风暴的影响不言而喻!它侵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是的,“死亡”离我们很近!
不过,将中国企业倒闭的罪魁祸首“嫁祸”于“全球”,不少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认为把美国金融风暴和我国沿海出口企业倒闭捆绑在一起是扯淡,企业的倒闭最通常的原因是赢利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可是出口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就一定是因为需求下降吗?简单把出口企业倒闭和金融风暴挂钩基本是白日说梦话。金融风暴最严重的是近两个月,两个月如何会拖垮一个企业?实际上是我们的出口企业早就奄奄一息、病根深重了。
事实上,中国出口企业盈利模式非常怪异,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劳动力成本是其主要“赢利点”。2008年以来,上述“赢利点”无不受到当头一棒。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规定自
2007年7月1日起,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此次取消或调低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许多中小企业利润率极低,出口退税率降低或取消直接导致其亏损;更严重的是,没有设置过渡期,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2008年中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突破7,由于出口大多是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严重压缩出口厂商利润。以服装行业为例,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下降4%,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仅有3.3%至4%。而劳工成本更像是目前大量民工失业前的“回光返照”,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竟然爆发劳工荒。2008年1月1日,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增加。如今,在大量返乡的农民工中流行着这样一个自嘲式笑话:求求你,剥削我吧。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值得欣慰的是,周小川已经表示:不排除用降低汇率的方式来刺激出口。另外,大量倒闭的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失业率后遗症也很严重。领导层对此高度重视,一手着力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一手在出口退税上频频有大手笔出现。所以我们的出口企业迎来的也许不是一个严冬,而是严冬之后的春天。只是,依托政府救市的力量,恐怕还是只能“治标”,作为企业立业之本的产品质量、美誉度、品牌号召力等,政府是帮不上什么忙的。(来源:中国贸易报)